【快播报】从哲学角度谈“华语乐坛永远的神” 【文章版】
时间 : 2023-04-18 01:10:22   来源 : 哔哩哔哩

最近重温了王德峰先生著作

《寻觅意义》和《艺术哲学》,

对于音乐又有了些新认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恰逢前些天,

一条“华晨宇回应华语乐坛永远的神”的消息

霸占了热搜榜第一数小时,

累计浏览量接近六亿

当我浏览了大量网友讨论,

我看到的是

【极其两极分化的争辩。】

如此分裂的阵营对立,

让我有了研究的乐趣。

幸好,最近我的学术迎来了短暂的空窗期,

我得以深入考察这个社会热点。

在创立这个频道之前,

我把我弟的社交账号抢过来在B站和小红书潦草发了几段分析长评,

收到了不少评论,

还有些朋友建议我出视频。

这确实契合我早已萌生的做个人频道的想法,

在思索后,

我决定对这一想法进行实践。

请允许我第一次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个频道:

这个频道叫做 “理客PRO”。

它聚焦三大板块:学习,社会,专题

今天的这一期就是专题板块

好了,下面让我们进入本期内容。

关于“永远的神”这个热点,我做了些功课:

简单来说,事情的本质:

是歌迷在自己演唱会上为自己的偶像喝彩。

这没什么大不了,

但在互联网却掀起了如此这般的浪潮。

争论的核心是一个 两极:配还是不配?

这次热搜下争辩的声音如此极端,我想,可能需要一些理性的声音。

不妨先宏观看这次热搜

涉及的范畴:华语乐坛

如今的华语乐坛面临着 前所未有 的危机:主流创新危机

不是说现在的华语音乐不再创新,

而是

“大牛”歌手不再追逐创新,主体听众不再接纳创新

如今华语乐坛被无限唱衰的根本原因:

资本衍生的饭圈化现象

对音乐市场份额的占有

让我们从哲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音乐是什么?】

音乐的本“原”是“巫术”。

一看到巫术这个字眼我们会觉得它是个贬义词,我们总是拿巫术与科学比较,但我们误解了巫术的本质。

巫术并不是人类在没有科学武装之前用愚昧的方法妄图使自然听从自己。

不,

巫术不是用来呼风唤雨的,

更不是为了降服自然,

原始人行使完巫术后,

便拿着生产工具去劳动、耕作或狩猎,

他们并不认为,

举行了巫术仪式之后就可以回家睡觉,

土壤就会长出稻谷来,

他们并不认为举行了巫术仪式后 

野兽就会任人辛割。

他们知道,生活资料的果实必须用劳动的汗水来换取。

【原始人并不是用巫术来取代劳动

而是用巫术 表达他们部落共同体的自我认同感

表达劳动的勇气和热情。】

英国哲学家 柯林伍德说过

“巫术是原始社会的生命情感的发电机”。

所以,我们对于巫术不要有误解。

【巫术是原始的艺术,艺术就起源于巫术。】

因为篇幅原因,这里就不展开了,更多研究请阅读《寻觅意义》和《艺术哲学》

王德峰先生认为,【在人类所有民族的音乐史上迄今为止达到最高峰的形态是西方近代音乐即——CLASSIC MUSIC(古典音乐)。】

它极大限度融入了人们

关于命运的理解

当我们回到中国古代,我们看到了青铜器敲出的“礼”庄严肃穆,也看到了秦腔这般民众的呐喊。

【今天 ,艺术变成个人的事情,几乎仅仅属于私人生活的一部分,但它仍然是“巫术”,是我们个人的心灵所需要的巫术。】

谈回华语乐坛,逃不开一个人:周杰伦。

我常常告诉朋友我是周杰伦的歌迷,

甚至在话语之间透露出些许高傲,

我对他的每一首歌都如此了解,

我能够演唱他那些高难度的歌曲。

这也让我有了一种

优越感”】

:看不起那些“一般的”或者“后来的”的歌手。

这是一种很可怕的错觉。

【我们已经对华语音乐下了定义:华语主流音乐“死”在了10年代。】

突然,似乎全网都是周杰伦的粉丝,谁都会唱《晴天》,谁都知道周杰伦《可爱女人》是划时代的作品。谁都知道《告白气球》是一首“低水平”的周氏情歌。

我们仔细看被定义了的华语乐坛:情歌占大部分。

从哲学上讲,

【音乐是对我们所领会到的命运的表达。】

但今天人们对音乐的态度恐怕不是这样

我们也时常想:音乐嘛,好听就行。它只要能愉悦我,只要能宣泄我的情绪。

但其实,这是

【音乐“异化”】的表现。

即自身的力量 发展到一定阶段 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

这种对立面有作为一种 外在的、异己的 力量 反对自身。

【音乐作为娱乐也未尝不可。】

音乐安慰我们的心灵,宣泄我们的情绪,完成心理上的某种效果。你怎么利用音乐是你的事情,别人确实管不到。但音乐不是为这些而做的。

【现在的主流音乐,不再诠释命运,不再追逐创新。】

那些标榜自己喜欢周杰伦且觉得自己高人一等的人,

有几个真正理解《跨时代》这张专辑周杰伦欲突破舒适圈的决心,

有几个清楚《惊叹号》这张专辑里他创新的维度。

大家都或多或少听说过《可爱女人》一声“唔” 将华语音乐史划分为了两个时代。

但是

人们可能低估了杰伦在10年的《跨时代》上投入的心血 和 试图再次超越以往的决心。

在 各大合法拥有周杰伦作品版权的平台,《跨时代》包含的作品在 热度榜单 中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周杰伦早期专辑。

更极端的是,次年发行的《惊叹号》直接“爆冷”。

甚至造成了杰伦新老歌迷之间的严重分裂现象

这张专辑甚至还滋生了

【“谁才是真正的Jay迷”】之争。

分演出了形形色色的各类团体

自乐坛刮起“周杰伦旋风”之后积累起来的各路歌迷 在这张专辑诞生后 也 被分裂为两个极端教派,

一派坚决拥护周杰伦,容不得半点批判,

另一派主张批判周杰伦“离经叛道”,周杰伦不再是“周杰伦”

这种杰伦歌迷内部的极端派系是如此魔幻,

每个人都有自己宣誓效忠的观点。这不仅是歌迷组织的异化,

更是华语乐坛走向极端保守和

【“宗教化”即饭圈化】的表现。

市场并没有给予《跨时代》和《惊叹号》这两张专辑以《Jay》等早年专辑的礼遇。

甚至极端网友甚至认为“10之后再无杰伦”

种种 分裂与极端的言论,硬生生把华语乐坛划出了一条

【“10前”“10后”】的分界线。

周杰伦也曾试图发起第二次革命,但并未得到响应。

后来,周杰伦的作品更新频率开始下降,作品口碑也出现不同的演化趋势。

我们看到,

目前杰伦的最新专辑《最伟大的作品》相比之下变得如此“保守”。

抛开种种纷争,让我们回到音乐本身

【音乐 代表尘世中的理想,音乐 让我们不再孤独。】

回到主要话题:【配不配?】

其实,这个话题没有太多意义。

歌迷在演唱会上看着自己喜欢的偶像那般令人感叹的表演,

他们相当满意和自豪。

他们想告诉这个世界:

他们有着不一样的宝藏,那里是他们的乌托邦,

那里 是他们的精神家园。

如今的华语乐坛,已经被【饭圈】占领,

其中不只是年轻流量,

还有

【老一辈歌手 周杰伦、林俊杰等的“不追星”的歌迷听众

形成的 “隐形饭圈”。】

这导致了

【华语乐坛被定义人们不再能容忍 颠覆性创新。】

谈回此次热点事件,关于

【“华语乐坛永远的神”】

我们可能会觉得,周杰伦、林俊杰那一代歌手是神

而华晨宇?心中的刻板在低语:他有点 喧宾夺主。

因为我们这群以周杰伦等歌手为神的人,正在“捍卫”着我们自己的眼光和审美之“王座”。

我们是否反省过?我们成为了一种

【特殊的“利益集团”】,

这种利益集团表现为:我们把自己看作为坐在审美王座上的

【音乐贵族】

因为我们喜欢的歌手随着时间的推移收获了大量的拥护者,随着资历的增长,被

绑架成“神”。

这种自视为音乐贵族的利益集团产生出一种

【金字塔式】的固定结构。

【我们给每一个歌手排位,我们给每一个作品打分。】

向我们金字塔靠拢的歌手我们会为他们【分封】,

任何试图颠覆我们这种结构的搅局者】

都将面临着这座具有降维打击能力的五指山。

在这座大山上,有一群“知识里手”充当着贵族的打手,他们被尊称为【“乐评人”】

—从事音乐评论工作的人。

一个人到底有多无聊,专注于评价别人生产的产品,而自己却不生产产品,或者生产不出好的产品。

怎样成为乐评人呢?

要做乐评人一定要敢于开口,敢于开大口。

注意:发表普通的、温和的评价是成为不了知名乐评人的。

不在乎社会影响,只在乎个人影响的乐评人往往具有 

【极端性 、攻击性、矛盾性】。

他们的观点往往是片面的,他们的语言往往是尖酸的,他们在不同场合说的话是前后矛盾的。

究其目的,无非就是:

【用最硬的话语乞求关注】。

我们近些年看到,有的节目把一些刻薄的乐评人奉为座上宾,

乐评人也自视甚高地从事自己的工作:输出暴论。

乐评人得到了关注,

节目得到了热点,

两方形成了双赢的局面。

而受到伤害的的—是华语乐坛的风气。

与乐评人相似,【营销号】

也成为了华语乐坛的破坏者。

营销号看似是 辛勤的信息传播者,实则是 带节奏的意见领袖。

我时常思考营销号存在的意义。

一篇文章,一分钟的视频,真的就能探究清楚事物的本质吗?

如果如此简单,那么我们这些研究者可以下岗了。

大家上课时放几段短视频观看就好了。

我时常思考营销号的动机。

他们发那些短文章和短视频,真的是为了启迪民智吗?

还是为了满足自身吸引流量的需要?

如果他们真的是想推动文化事业发展,

他们为什么不能心平气和地开展深度研究、制作长篇视频,发表正式文章。

但是,如果他们真的这样做,那么他们就得不到快餐流量了,他们也就无法吃到人血馒头,他们将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

【几分钟、几百字真的能展示出事物全貌吗?】

【如果真想实现华语乐坛的振新,甚至涉及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时,我想,我们应该少些“评论家”和 营销号。多些生产者和研究者】

这座大山上如同贵族的我们具有极大的权力,

我们把小众发配到边疆,

我们把 偶像划分到底层,

我们把后来的新人统称为爱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

且不得逾越。

因为,我们是金字塔顶端的贵族,在封建保守的世界里

没有人比我们更有资格下定论,

没有人比我们的审美更高贵。

【这,何尝不是一种审美霸凌?】

这何尝不是要求广大群众的思想水平和审美意识

绝对统一?

而统一的标准

是自以为身处在金字塔顶端的我们如此自私的个人审美。

我们绑架着所有人的自由精神意志。

现在,让我们重新审视这次热点事件。

我们这个既得利益集团,

看到了一个具有极大争议的歌手:华晨宇。

我们对他是如此矛盾:

他似乎很厉害,

但又似乎很“神经”。

这让我们难以捉摸。

这让我们不能理解:

那些有关华晨宇被广泛传播的“做法”片段如此“不正常”,

为何有“正常人”会喜欢?

当我们把眼光望向世界,

我们可能会看到

霸占世界音乐话语权的欧美音乐市场  似乎要比我们多元化得多。⚠️

探其本质,

我们显然看到了一个核心:

【世俗化】

西方古典音乐

是从西方中世纪的首乐中脱胎而来,

这样一个传统 构成了西方近代以来的 音乐创作的重要前提。

西方近代音乐

是把宗教音乐世俗化的过程。

当时的第三等级想要建立一个新的社会,

他们有一种新的社会理想。

这种社会理想的核心就是个性的自由,

个人自由劳动的可能性,

摆脱一切人身依附关系和政治等级的压迫,这种要求,

成了开启 新世界 大门的钥匙。

而第三等级所追求的理想的尘世,

反而成了今天人类 无家可归的先兆。

我们看到,

西方很多被视为小众的音乐类型却拥有着大量的受众。

西方很多受到广泛认同的歌手,

一个比一个浮夸、喧闹。

如果他们来到华语乐坛,

可能也会是下一个被断章取义所群嘲的笑话,

他们可能也会成为营销号 借以哗众取宠的人血楼梯。

【你以为你每天看到的?是你自己的理性发现 吗?

你有思考过,你现在看到的表象有可能是被资本操纵的结果吗?

你是否觉得,十多秒或者几分钟的视频,几十字或者几百字的文字 

就让你窥探到事物的真相、就让你形成完整的意识?】

好了,回到主话题。

【华语乐坛的神到底是谁?】

答案是:

【华语乐坛没有神。】

如果我从唯物的角度把无神论硬塞给你,

显然我是在耍流氓、钻空子。

但我可以从【本体论】的角度告诉你,

华语乐坛没有神,没有统一的神,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关系,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

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某个人的神,这是个人的事。

如果你喜欢咸豆腐

但你看到有一个人发了一条动态说甜豆腐是永远的神,

你会如此在意谁才是神吗?

你会觉得你的神被冒犯了吗?

大家都有各自喜欢的事物

这个“神”只是个认可的称号。

在我准备这期视频期间,

有不少朋友给我留言:

华晨宇歌迷在演唱会喊的是【“华宇乐坛”】,

即华晨宇乐坛,华晨宇自成一坛。

还有朋友告诉我,

这只是歌迷在自己家里玩闹,

并没有要取代乐坛里的谁。

也没有要强求大家一致承认

还有朋友留言说,

这次热搜的带头人是资深营销号,完全就是在小事化大,断章取义。

这本来只是演唱会上的聊天,

却被营销号上升为新闻里的“回应”

我对以上的说法都进行了考证,

发现这些现象的确存在着。

包括互联网上一些类似

【“华语乐坛姓什么?”“花花封神了”“华宇乐坛”】

等言论,

也是出自黑粉带节奏,

是黑粉为了败坏华晨宇路人缘的一种 低段位捧杀攻击。

随着时间的推移,

华晨宇歌迷看到了华晨宇这些年如此大的成长,

便也开始转变对这些言论的看法,开始“接受”这样的说法。

现在来看,这的确是一种治理网暴和反黑的新思路。这里不再展开。

伟大领袖用一生的经历告诉我们: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在音乐上,

你评价一个歌手的前提,

是你已经大量、多次地收听了其作品。

当我屏蔽所有外界的声音

怀着疑问去收听华晨宇的作品,

我看到,

这个歌手的作品并不是以周杰伦为代表的华语情歌类型。

而是关乎【命运与哲学的思考】。

当我看到一个年轻人写出《神树》《降临》《斗牛》(周杰伦同名歌曲)《地球之盐》这样的“大”的哲思。

我惊讶于这个娃娃脸的偶像,居然如此贴近音乐的本“原”—巫术。

他在从事早期歌手极少涉足的事业:

【理解命运,用生命歌唱。】

这,曾短暂让我期待华语市场能否走向新的境界,【走出舒适圈】。

【显然,目前看不到。】

仅凭一个歌手,

无法改变整个格局。

哪怕是“周杰伦”现象,

也是时代的产物,

而不是周杰伦创造了时代。

【华语乐坛

应当走出自己的舒适圈

找到自己的 精神家园。】

【在如今短视频平台的大流行影响下,

华语音乐市场面临着比以往更大的挑战。】

当一些标榜创作的歌手开始写着

【“口水歌”】

甚至有抄袭嫌疑,却仍然有着“饭圈”支持,这不难

【让普通听众难受。也会让真正关心音乐行业发展的人寒心。】

不说那么多了,这次网络事件本身就是华晨宇其歌迷自己的热闹,没必要深究。

网络上如此 

争论着谁比谁高贵】

有的时候真的想教一教 那些极端言论者,

教会他们分辨真理和价值的区别:

【真理有绝对的对错,而价值是个人的选择】。

【审美并不是真理的问题,而是价值的问题。】

有些网络热点真的不涉及原则问题,且不关你的事,

【你何必如此在意?你为何去打扰别人?你为何非要玩梗?你非要让网友感到不痛快?】

我对这些天天跟风的人的生活是否独立存在表示怀疑。

【什么是“好”的音乐?】

没有统一的答案

但我想,是否可以是这样一种状态:

【当夜幕降临时,

我开始在窗边欣赏着音乐,

每到让我陶醉最深之时,

我想唤醒所有沉睡的人:

你们还睡着干嘛?

人间有如此这般美妙而感人至深的境界!】

很多事情如尘埃漂浮在空中,

只有随着时间带来的冷却,

才让大地上的人们见识其真面目。

但,可以确定:

【华语乐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这关系着我们的精神家园。】

关于艺术,今天就和各位朋友谈到这里,这个话题谈不完,我仍然在积极筹备着视频,可能会有很多期,希望能和有缘的朋友一起理性交流,感性互动。

我希望这个频道也能成为我自己的精神家园的一部分,希望大家在这里带有感性温度地理性讨论,大家友善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我想最后再次重申: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按个人学习工作计划,这次五一我会前往成都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我也得知了华晨宇将会在成都举办演唱会,我已经拖朋友获得了门票,我会亲自前去观摩调研。

最后,我想强调一下:

【这是我的频道,我是内容生产者,观众是劳动成果享受者】

所以,我为本频道草拟了一些一些纪律:

⚠️ 本频道所有评论区拒绝玩梗!拒绝非理性的引战!拒绝未观看视频就发表评论!拒绝不友善言论!

任何触及以上的纪律的不友好人士都将面临举报删除。

感谢大家!这里是“理客PRO”频道。

理性思维,感性温度!

对了,预告一下:下期视频是社会板块,我将谈一谈中国大学的现存问题。

关于华语音乐市场的话题,我将继续研究,不定期同大家交流。

【彩蛋】

感谢大家看到这里,在做这期视频之前,我在小红书和B站都发了表讨论文章的节选,我感受到了“火星温度”和火星人们的理性与感性的相统一。

当然,我也为大家受到的网暴和各种极端行为形成的应激性心理创伤感到难过。

甚至我看到有的朋友的女儿被网友侮辱性咒骂,这让我无比愤怒。

对于我来说,如果我的学生有这样的出格的挑战人类道德水平底线的行为,我一定会强求领导将其开除。

同学们有权利选择我的课堂,接受我的劳动。我也有权利选择我的听众,保护我的劳动。

最后,聊一点轻松的,我本来并不打算开设自己的频道,我不在乎流量,也不想出名。

这期视频的出发点,也是应大家的建议,感谢大家的支持。

这个频道以后不会单一局限于音乐,而是关注社会,服务人民。

我想,我的视频可能会让小部分人看到,这就足够了,这是我让世界变好的方式,哪怕只是一点点。

哪怕只是在拥挤的公交车上为别人扶了一下滑走的行李箱就,这都有可能让别人感受到温暖,可能会让别人一天的心情变好。

我不想,我也没有能力教授大家大的道理,但我想,我也许可以让有缘的朋友看到理性的思维,感受感性的温度。

谢谢大家,我们下期再见!

标签:

相关文章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