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屏“流口水”!“写食新闻”如何“有滋有味”?-当前快讯
时间 : 2023-05-29 17:51:30   来源 : 庖丁解news

“你要写风,你就不能只写风。要写树梢的弯度,要写湖面的波纹,要写树叶婆娑的声音和它落地的路径。你要写云朵向哪走,飞沙往哪飘,炊烟在哪散。……写拨云见日的山,卷起又落下的浪,甚至是一场散了的大雾。”


【资料图】

美食新闻亦是如此, 既然要写美食,就不能只写美食。 如果仅仅是介绍食物色香味,附两个典故,大厨传授做法,如何创新口味和储存方式……那就落入窠臼了。

那还能写点啥?

美食新闻不仅是菜谱

其一,写具体的寻味经历,他人的或自己的。

仅写吃,文章很容易沦为一篇啰嗦的菜谱。可以将人生体验贯穿于每一种美食和每一种吃法中,吃人生况味,吃亲情人性,乃至吃时代风云。

写多了餐厅美食,不妨写一写寻常百姓的餐桌。把仁爱炒入面里,把亲情腌进酸菜里,把希望烙到锅盔里,一盘盘家常菜,也是爱,是希望,是风俗民情、人生体验、亲情友情。

美食常有常在,而人生则有起伏盛衰。每一种美食,在哪吃,与谁吃,在何种境况下吃,滋味如何,感受如何,都可一一道来。

炊烟缕缕总关情,从来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香的美食,每一种美食都是特定文化风俗、人生经验、亲情友情的混合体,仅仅写出美食之色香味,充其量只是食谱,写出这种混合体,才算得上是美文。

如汪曾祺的《黄油烙饼》,让人咽着口水去看,却流着泪水看完。

然而,到了开三级干部会的时候,南食堂却杀了十来只羊。那些干部吃羊肉口蘑臊子蘸莜面、炖肉大米饭、黄油烙饼,每天换一个花样。

别的社员在北食堂吃饭,闻着南食堂飘来的香味,说着“好香好香“,自己却只能照旧啃红高粱饼子,喝甜菜叶子汤。

萧胜对黄油烙饼充满了好奇,他问爸爸妈妈,干部开会为啥要吃黄油烙饼?

爸爸跟他解释不清,妈妈什么都没说,只是起身拿出了珍藏的黄油,倒出了缸底仅剩的一点白面,给萧胜烙了两张散发着香味的黄油烙饼。

萧胜吃了两口黄油烙饼,忽然咧开嘴痛哭起来,高叫了一声:“奶奶!”

他一边流泪一边吃黄油烙饼,饼是甜的,眼泪是咸的。

用文化点睛

其二,落笔文史,用文化点睛。

以饮食风情为线,把历史风云、人物故事、民俗风情、歌谣谚语等串联起来,凸出美食所蕴含的情调、情趣、情思。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

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般的工作。

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

文章格外吸睛之处,在于他频繁引用的绍兴儿歌“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等,民谣本是“俗趣野趣”,与其“雅趣”的文风居然相得益彰。这样的美食文章超越了味觉体验的层面,上升至文化观照的境界。

美食的根是乡情

其三,写美食的根,写乡情。

一种美食的创制和流行,都是有深刻缘由的,没有凭空臆造突如其来的美食,要将每一种美食都置于幽深的地域文化传统中。看似简单粗糙的美食,往往蕴涵着历史的烟云和生民的命运。

可以结合游子的经历,切入各地饮食的历史沉淀,表达其所蕴藏的地域人文精神与居民秉性。比如有海外游子发现,日本“烧饺子”(近似锅贴)属于菜肴,饺子在中国却是主食,这一区别饶有趣味。

例如汪曾祺《端午的鸭蛋》:

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作“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最后汪老还不忘埋汰一句北京的咸鸭蛋。埋汰的背后,也是对家乡深深的感情。

吃是一种艺术

其四,保有美食家的好奇心,用旁枝末节为文章增色。

舌尖往往是保守的,而美食家的好奇心能在勾起读者的食欲的同时,给读者以食物之美感。同样是吃,有些人就能“吃”出不一样的东西,这是一个人的审美能力、文化积淀,也是一个人的修养和生活情趣。

对张爱玲而言,吃不仅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艺术。

苋菜上市的季节,我总是捧一碗乌油油紫红夹墨绿丝的苋菜,里面一颗颗肥白的蒜瓣染成浅粉红。

在天光下过街,像捧着一盆常见的不知名的西洋盆栽,小粉红花,斑斑点点暗红苔绿相同的锯齿边大尖叶子,朱翠离披,不过这花不香,没有热乎乎的苋菜香。

短短几句话,写得色香味俱全,传神至极。张爱玲不仅单纯写美食,还喜欢用美食来形容人,类比贴切。

她在《沉香屑·第一炉香》中形容“如果湘粤一带深目削颊的美人是糖醋排骨,上海女人就是粉蒸肉……”这样的比喻让人会心一笑之余,不得不佩服她的观察入微。至于《金锁记》中“厚嘴唇切切倒有一大碟”,以及形容葛薇龙“手臂像牛奶倒了出来”,都画面感十足。

好的写食文章其实就是作家用文字做的一道好菜,令人食指大动,回味无穷。既然要耐人寻味,就不能写成食谱,要有文采,就像做菜色泽鲜艳才能令人垂涎;要有风情,就像做菜需要突出独家味道;要有剪裁,就像做菜讲究刀工摆盘。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

遇到好的寻味稿件,读着读着,会感到一种况味自腹中升起,一路通至舌根处的腺体,然后在嘴巴里打个转,最后随着一声唾液的吞咽,又消退回去,流落腹中。时至年中,希望大家都吃得津津有味,稿子写得有滋有味,期待更多寻味佳作!

作者:吴丹凤(中国新闻社通稿中心编辑)

编辑:魏园

标签:

相关文章

X 关闭

X 关闭